从井下巷道的尘土飞扬到地面车间的焊花闪烁,1986年出生的焦帅在东滩煤矿的各个岗位上辗转深耕十余年。他以“干一行钻一行”的韧劲、“啃硬骨解难题”的闯劲,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答卷,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煤矿工人的责任与担当。
巷道深处的“拓路者”
2008年,刚从技校毕业的焦帅带着青涩与热忱,成为东滩煤矿综掘一区的一名“巷道掘砌工”。面对井下昏暗狭长的巷道,震耳轰鸣的机器设备,焦帅有惊讶、有担忧,但唯独没有退缩,他扎根一线,跟着老师傅扛工具、测方位,仔细观察师傅每一次凿岩、每一次砌壁的操作手法,利用休息时间反复琢磨,对照图纸梳理流程。短短一年时间,他就熟练掌握了巷道掘砌的核心技巧,从一名学徒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掘砌能手,在巷道一线奋斗着。

配件短缺的“巧解人”
2011年,在工区安排下,来到材料房开始学习维修风动工器具,2014年因矿机构改制,工器具维修整体划归机修厂。至此,焦帅成功转型成为一名机修工,正式开启了风动工器具维修的历程。全新的岗位对他而言就像是专属的“攻坚赛场”。风动工器具的构造、压风阀与气缸的配合,每一个未掌握的维修技术,都是等待他攻克的“趣味关卡”。记得当时,车间常面临配件短缺的困境,多台风煤钻机因关键零件损坏无法修复,闲置在角落。焦帅看着这些“废铁”心急如焚,大胆提出了“拼凑修复法”:将报废钻机逐一拆解,逐个检测零件磨损程度,筛选出完好的电机、齿轮、阀组等配件,再按照设备标准重新组合、调试。经过反复的拆解、组装、调试,一台完整可用的风煤钻机终于成功“诞生”,经测试性能完全达标。这一创新不仅解决了配件短缺的难题,更每年为车间节约维修成本数万元。
井下攻坚的“带头人”
2017年,生产服务中心承接了井下打地坪工作。在工作动员时,不少职工存在畏难情绪,动员工作一度陷入僵局。关键时刻,焦帅主动站了出来:“我在井下干了几年,有经验,这个班我来带!”于是在下井前,他专门去学习了打地坪工作的基本流程和岗位风险、操作规程等;带班下井后,根据巷道布局和物料堆放情况,他率先勘察现场,制定作业计划,将任务细化到每一个人。施工时,砂石配比、检查基础强度等专业性强的工作交给专业人士,清理地面、扛水泥、拌砂浆,哪里最累、哪里最难,他就守在哪里。有一次,巷道一处拐角地面不平整,砂浆难以铺设均匀,他跪在地上用抹子一点点找平,膝盖磨得通红也没喊一声苦。在他的带动下,这支下井“别动队”士气大振,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技术创新的“排头兵”
2018年,焦帅再次迎来岗位调整,“跨界”至非标班成为一名电焊工。从机修到电焊,又是一次全新挑战。他从最基础的下料开始,拿着卷尺反复测量、标记,确保每一块板材尺寸精准;练习焊接时,他对着废料反复实操,调整电流、控制焊枪角度,直到焊出的焊缝平整、牢固。
凭借不懈努力,他很快从“门外汉”成长为班组主力,被任命为副班长。近期,为解决井下特殊巷道普通花车、矿车运输物料不便的问题,班组需根据技术科图纸加工改造“焊船”。但“焊船”属于异形加工,对接精度要求极高,槽钢和铁板的压型也难以把控,焦帅主动加入牵头攻坚小组。经过反复研究图纸,在地面画出1:1比例的轮廓进行模拟对接;针对压型难题,多次调整压型设备参数,反复测试板材受力点等等,经过3天的奋战,首台“焊船”成功加工完成,投入使用后大幅提升了特殊巷道的物料运输效率。

岗位建功的“追光者”
在业务精进的同时,焦帅的思想觉悟也在不断提升。红心向党,2016年,他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从此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抢着干重活、难活,主动帮助新同事熟悉业务;生活中关心工友,谁家有困难他都主动伸出援手。多年来,他始终坚守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言,终于在2023年6月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今年上半年还申报了电焊工高级工,不断追求突破与进步。
从巷道掘砌到机修攻坚,从电焊操作到技术创新,焦帅用十余年的坚守与拼搏,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做到极致。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点滴实干汇聚成奋斗洪流,成为发展路上一颗不可或缺的“螺丝钉”,用责任与担当“帅”出矿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