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时讯
基层动态

机电工区王三部:在岗一分钟干好六十秒

作者: 郝凤法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28日   来源: 东滩煤矿

扎根原煤运输战线三十六载,以脚步丈量岁月,他用最美的青春书写了爱岗敬业、勤勉钻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头发中的银丝见证了他的付出,任劳任怨的态度更是他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

他就是机电工区机修班班长王三部,中共党员,曾获兖矿能源先进个人、东滩煤矿劳动模范、安全生产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1

干好工作才对得起这份责任

“坐下来休息会,还有9个月你就退休了,你还这么辛苦干啥?”

“不管是9个月还是9年,哪怕是还有9天,我依然要努力工作,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能辜负组织对我的信任……”在井下东皮排查皮带隐患接头的王三部,仔细的观察着胶带接头的情况。

1989年参加工作至今,他总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从未离开井下岗位,一干就是36年。

从青涩懵懂的少年,到皱纹刻满岁月痕迹的老工人;从一名普通的皮带机司机,蜕变为技术精湛的机修“专家”——这一路走来,王三部凭借不屈不挠、勤学苦钻的精神,历经磨砺,终成大器,工区上下无不为之佩服。

他被职工尊称为“老黄牛”,作为一名工班长,奉献加班、延点可以说是家常便饭,据不完全统计,他担任班长以来奉献节假日累计200余个。由于他的工作主要从事皮带设备检修,每天必须超前准备检修材料,他总是第一个来工区,班后最后一个走,多年来从未间断,用他的话说:“我是一名党员,我奉献这点不算什么!”

他用实际行动为他人树立了榜样,做出了表率,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爱岗敬业付诸在行动上,讲奉献付诸在工作中,爱岗敬业成为他的一张名片,他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彰显一名劳动者神圣的责任。

1

“锦囊妙计”全在用心

“南翼皮带机跑偏,去了几拨人,至今没有找到解决办法?”

 找三部!

“东二皮机头防尘罩时而被煤块砸坏,时而破个洞,修了又修,补了又补。这真成了老大难?”

还是找三部……

遇见解决不了的生产难题找三部,成为机电工区“口头禅”。

他没有三头六臂,在解决生产难题时,却神通广大,如此大能耐,又是怎样炼成的?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共同走进王三部,他的妙计何在?

   “锦囊妙计称不上,我觉得这都是经验积累,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做,没有干不成的事、解决不了的困难!”王三部一语道破锦囊妙计。

下皮带跑偏成为“老大难”,工区尝试着采用加抗偏轮、机架调整等方法,然而,却一直难以克服下皮带跑偏这个难题,在当初刚安装的东二皮表现突出,皮带跑出半个托辊,各种方法均不奏效。

 王三部便琢磨下皮带跑偏的真正原因,经分析,是由于皮带缺少向心力,用他的话讲,就是托辊兜不住皮带。王三部就在下皮带托辊架每隔一段安装一个上托辊架,这样就及时纠正了皮带跑偏,并在其他皮带应用成功。

治理该皮带跑偏的方法还申报了矿实名工作法,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三部槽形托辊调偏法”。

王三部神通广大,不仅能解决皮带跑偏,就连多年来防尘罩破损修补难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他借助东翼二皮改造的有利时机,对机头防尘罩进行改造,解决不牢固、易损坏的难题。通过对现场测量,他决定把防尘罩改造为工字钢、钢板和彩钢瓦组合式防尘罩。拆除护栏,用防尘罩替代,实现“一罩两用”。

他还提议把硫化胶带的下脚料收集,作为修补胶带接头的原材料,原来修补胶带都是用新胶料,一个新胶料要2000余元,这样下来,一年至少能节约上万元,大家竖起大拇指都为王三部创新点赞。

1

技术传承成为离岗前的殷切心愿

王三部深知自己即将离开工作岗位,心中充满了对技术传承的深深关切。他希望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的同事们,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

近期,他常常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班组职工进行技术交流,邀请他们一起探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他还亲自示范,将那些看似复杂的技术操作,化繁为简,让同事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9个月时间对于我而言,时间过于短暂,但我有信心将我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下去,我也希望青年职工积极与我交流……”

他深知,技术的传承不仅仅是技巧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他希望年轻的同事们能够继承他那种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将机电工区的工作做得越来越好。

他不仅技术高超,而且对人忠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徒弟,很多人都愿意认他当老师,就连不少大学毕业的学生也都愿意认他当老师,其中两名大学毕业的徒弟已经成为副区长和技术主管,多名徒弟在班长岗位和检修岗位成了主力。

“在近1.86万米胶带战线上,据不完全统计,王三部参与设计或技术改造的项目建议等至少有100余项(条)。”机电工区党支部书记黄世顶这样评价他。

他的每一项技术改造和创新,都为机电工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大大降低了故障率,确保了原煤运输战线的稳定运行。

他的智慧和汗水,早已深深地烙印在煤海中,成为了大家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始终将培养新人、传承技术放在首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在岗一分钟,干好六十秒”的职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