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邹城市参战老兵协会的荣誉墙上,一张泛黄的老山前线照片格外醒目:山顶上,年轻的陈正伟半蹲着看着前线,坚毅的眼神穿透硝烟。这位如今已61岁的老人,正是东滩煤矿掘进工区退休职工陈正伟。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井下轰鸣的巷道,他用六十年人生诠释着"退役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猫耳洞里的青春烽火
1985年4月,21岁的陈正伟在老山50号阵地猫耳洞里度过了第一个夜晚。这个不足两平方米的潮湿洞穴,他将在此坚守306个日夜。"老鼠在背包里做窝,雨水混着血水浸透军装。"回忆起那段岁月,老人摩挲着三等功奖章,声音依然铿锵,"但比这些更难忘的,是战友们互相鼓励的眼神。"
1986年6月凯旋时,他荣立三等功,胸前的建功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济南军区政治部授予的建功章、"优秀义务兵"的荣誉证书,见证着这个年轻人用青春热血书写的忠诚。
矿井深处的军人传承
1987年退伍后,陈正伟穿上工装走进东滩煤矿。"井下作业就像当年打隧道,"他常对新工人说,"既要胆大更要心细。"在掘进一线,他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把部队里的"冲锋号"变成了井下的"安全哨"。
更让人敬佩的是他14年如一日的献血坚持。从1990年开始,这位身高不到一米七的汉子累计献出相当于4个成年人全身血量。2014-2017年间,他先后捧回全国无偿献血铜奖、银奖,成为矿区流动的"红色名片"。
新时代的正能量使者
退休后的陈正伟比上班时更忙了。在邹城烈士陵园,人们常看到他为中小学生讲述老山故事;在社区活动室,他制作的"老山精神"微视频总能让年轻人驻足。"这些视频我学了三个月呢!"老人得意地展示手机里的剪辑软件,"得让年轻人看得懂、记得住。"
更让老人欣慰的是儿子的成长。这位南京医科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在2020年武汉抗疫中火线入党。"那天视频,他说在方舱医院看到党旗时,就像当年在猫耳洞看见党旗一样踏实。"谈起儿子,老人眼角的皱纹里盛满骄傲。
"我这辈子最骄傲的,就是当过兵、入过党、流过血也流过汗。"陈正伟指着胸前的党徽说,"只要东滩需要、国家需要,我这把老骨头照样能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