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吗?咱之前看过的电影《长津湖》,那场战役就是我们营打的!”
每当说起这段历史,生产服务中心电焊工朱文斌的眼里总闪烁着别样的光芒。
33年前,18岁的他在河北平山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成为了这个英雄部队的一员。如今,脱下戎装30载,他把军营里淬炼的忠诚与担当,化作焊花里的坚守、岗位上的奉献,在煤矿生产的一线续写着“退伍不褪色”的动人篇章。
军营淬火:锻造忠诚担当的品格
1992年,正值青春年华的朱文斌成为了一名机炮兵。三年时光里,他不仅练就了机枪、迫击炮等武器的操作技能,更锤炼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军人本色。在部队里,他最爱听老兵讲述长津湖战役的故事。“前辈们在冰天雪地里浴血奋战,我们更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这份与英雄部队的特殊情结,让他对“责任”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新兵训练时,为了提高机枪射击精度,他在枪托上挂着砖块练稳定性,手臂酸得抬不起来就用绑带固定;练习迫击炮瞄准,他顶着烈日趴在滚烫的地面上,一遍遍地测算角度、修正参数。凭着这股不服输的韧劲,他多次受到部队嘉奖。1995年,因表现突出,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那一刻,他暗下决心:这辈子要永远做党和人民需要的人。
转岗转型:在矿山一线续写奋斗篇章
1995年,朱文斌带着军营的锤炼与荣光退伍返乡,成为了东滩煤矿成为一名采煤工。从硝烟弥漫的训练场到漆黑幽深的矿井,环境变了,但他身上的拼劲丝毫未减。下井第一天,面对复杂的采煤设备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他没有退缩,而是像新兵学战术一样,跟着老师傅一招一式地学,很快就掌握了采煤作业的基本技能。
2000年,因工作需要,朱文斌调入机加工厂担任机修工。这份工作与他在部队拆卸枪炮的经历不谋而合——当年分解武器时练就的细致与精准,让他在检修车床、维护设备时得心应手。有一次,厂里一台车床突然出现故障,厂家维保人员要三天后才能到,而生产任务迫在眉睫。朱文斌主动请缨:“让我试试!”他对照图纸一点点拆解部件,凭借拆枪炮时积累的机械原理知识,硬是在8小时内找到了故障点并成功修复,确保了生产进度不受影响。
在机加工厂的14年里,朱文斌始终保持着“多学一手、多备一招”的态度,先后考取了叉车司机证、车工证、电焊工证等多个岗位证书。有人问他:“你一个机修工,考这么多证干嘛?”他总是笑着说:“技多不压身,厂里需要的时候,咱不能掉链子。”
勇挑重担:哪里需要就战斗在哪里
2014年,随着矿井机构改革,机加工厂与回收队等多家单位合并为生产服务中心,朱文斌成为了该中心型材加工班的电焊工。接近1米八的大个子,很快就融入到了U型钢锚索、108管子、棚梁棚腿等大型物料的处理加工工作中。
因为井下封面、撤面,型材加工班工作量激增,动辄数米长的工件在转运、翻转时必须依靠叉车配合。由于叉车司机少、车辆调配难等多种原因,导致班组常常出现“工件等叉车”的尴尬局面。看着班组因设备衔接不畅导致效率下降,朱文斌再次站了出来:“我以前有叉车司机证,脱审了,我重新去学个证,咱自己干!”当时他已年近五十,眼神却依旧坚定。说干就干,经过申请、审批、培训、考试,朱文斌很快就考下了证书,并投入到工作中。因为对工作流程的熟悉,不用工友们说,他就能很默契的配合,翻转、调整、转运......一气呵成,工作效率直接成倍提升。
“43下01轨顺这两天需要200根4米2的棚梁,朱哥,焊接人手不足,咱得加快进度了。”“文斌,来帮忙把这一批3米3的棚腿翻个个,这一侧焊完,这400根棚腿就完工了。”如今,年近50岁的朱文斌一边要操作焊枪,一边还要充当叉车司机,有时班组设备出现问题,还客串一下机修工。同事们都说:“文斌就像一块万能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而他总是说:“这才哪到哪,跟我们营的长津湖英雄们差远了。”
从军营到矿山,从战士到工匠,朱文斌用三十载坚守诠释了“螺丝钉”精神。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一次次“补位”中彰显担当;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却在默默奉献中闪耀光芒。那些在军营里锤炼的忠诚、担当、奉献,如同他焊枪下的熔渣,早已凝结成生命的底色;岁月染白了鬓角,但奋斗的热情始终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