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姥爷的时候,姥爷已经老了。
他和大街上的许多普通老人一样,是一个走路缓慢,说话不清楚的老人。
一直以来,他在家庭中的形象总是一个脾气古怪却又喜欢热闹的老头。每当我们围聚在他身旁时,他老是热衷于重复讲述一些年轻时的过往,然而来来回回也就是那么寥寥几句。
但姥爷 87 岁那年,一块印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的奖章被送到姥爷家。他紧紧握着我的手,把奖牌送给了我,而那块奖牌,则成了我重新认识姥爷的一个契机。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姥爷过往辉煌岁月认知的大门。让我看到了姥爷曾经的勇敢与坚毅,看到了他在艰难岁月中拼搏奋斗所取得的荣耀,也让我对姥爷有了更深的敬意和更全面的了解。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年仅24岁的姥爷在那个艰难的时期,选择离开家乡登上了战场,成为时代无数英雄的缩影。
“信仰的力量你可能想象不到,我十几岁出来讨生活,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对我来说已经习惯了,在战场上面对敌人的袭击,陌生的环境,饥饿的肚皮,你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前进,为了胜利前进!如果后退,除了死亡还会让更多人卷入战争......”
“你一定要记住,在困境中,必须保持冷静和理智,仔细去分辨哪些是可以依靠的资源,哪些是潜在的威胁。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在这片残酷的战场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机......”
我开始重新倾听姥爷的故事,开始翻看过去的历史与资料。在他的讲述中,我看到了姥爷当年决定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包括对国家、对家庭的爱,以及为了和平和理想所做出的牺牲。艰苦的行军、激烈的战斗、物资的匮乏成为了姥爷不可名说的痛苦与记忆,但战友的情谊、家国的情怀、胜利的喜悦又成为姥爷心中永恒的慰藉与骄傲。那些过往的经历共同交织,战争磨练了他的品性,又塑造了他坚韧而又深沉的性格,让他在漫长岁月中始终怀揣着对过往的感慨与珍惜,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虽然伴随着痛苦与艰辛,但同时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成为姥爷一生都难以磨灭的珍贵印记。
战争结束后,姥爷的生活依旧未能安定下来。由于工作地点与家庭所在地的不同,致使他再度面临与家庭分隔两地的艰难处境。然而,姥姥和姥爷都没有丝毫犹豫,他还是决定——前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再一次离开家庭,独自一人来到了邹城,度过了战后生活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经历了从军人过渡至平民身份的关键历程,尽管他的身份发生了转变,但他心中的那份使命感和责任感从未改变,心中的信仰始终激励着他在平凡的工作中默默地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
退休后,他也从不闲着。或许是出于对家庭多年来有所缺席而产生的亏欠感,他一直尽心尽力地一砖一瓦去修缮家庭的房屋,一字一句地操心着每个孩子的未来归处。他对家庭,有着深沉的爱与担当,尽管历经风雨,但始终是家庭的顶梁柱和精神支柱,用自己的行动为家人遮风挡雨,为子女树立榜样,将那份坚韧与奉献的精神传递给了下一代,让家庭在岁月的长河中充满温暖与力量。
回忆姥爷一生是漂泊的一生,又是自由选择的一生。在时代的洪流下,个人的选择是那么的微不足道,那该如何应对时代的挑战?面对我的疑问,姥爷用他的故事回答我:做好眼下的事。从年轻时离开家乡的勇敢参战,到中年建设国家的战后生活,再到退休后照顾后代的家庭生活,姥爷的故事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个人成长和家庭传承的一部分。
机缘巧合,我在研究生毕业后,竟来到了与姥爷当年战后工作过的同一单位——兖矿能源。
当我脚踩在他建设过的地方工作,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似乎都在诉说着姥爷当年的故事。我仿佛能更加清晰地看到姥爷年轻的模样,感受到他年轻时的热血与激情,以及他对工作的执着与投入。
当2021年我第一次下井,第一次看到纵横交织的金属网,第一次触摸到姥爷故事中的煤炭,第一次走在狭窄的巷道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这些金属网,这些巷道,是姥爷当年辛勤工作的见证,也是他青春岁月的印记。金属网的交错之间,仿佛隐藏着无数的故事。我想象着姥爷当年在这里劳作的场景,他的双手粗糙,却充满了力量。他在这片金属网下,挥汗如雨,为了建设更好的未来。而那些狭窄的巷道,就像是历史的隧道,引领着我穿越时空,回到姥爷的那个时代。我在巷道中行走,仿佛能听到姥爷和同事们欢声笑语的回音,仿佛能看到他们并肩作战的身影。我深深的感受到他独自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坚持。
共同的工作经历也让我和姥爷之间建立了一场特殊的联系,初入职场,我也曾感到迷茫和困惑,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有些不知所措。但姥爷那句“做好眼下的事”一直深深地激励着我。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姥爷的这句话就会在我耳边回响,仿佛给予我无尽的力量,让我重新振作起来,也成为我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如今,姥爷的那块奖牌,已经成为我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让我不忘历史,珍惜和平的同时激励着我为更好的未来而努力。这块奖牌将陪伴着我,在姥爷奋斗过的“土地”上,用我的青春和热血,书写属于我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