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时讯
基层动态

【家庭家教家风】清荷诗社的故事

作者: 郝凤法   发布日期: 2024年05月23日   来源: 东滩煤矿

青春是一场盛夏,充满热情、激情和无尽可能。在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一段美丽的过往,在那青葱岁月里,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的期盼和梦想的追求,踏浪逐梦、向光而行,用青春的印记记录美好,用火热的激情燃烧青春,绚丽的青春浪漫多姿、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成为一场人生的巅峰盛宴。

这是一个技能技术学院,是八十年代末煤矿工人的主力军,技能人才的培养摇篮,它就是兖矿技校。作为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技校生在兖州矿区成为一大批青年的主流。来自矿区的青年汇聚这里,踏上了与煤矿打交道的日子。

以诗会友,以诗交友。上课时间学习技校专业知识,住在宿舍的他们,打发业余时间更多的是打打扑克和参加一些体育运动。唯独有这么一群青年,他们怀揣着青春的梦走进诗歌的画卷。“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总是忙碌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琐事中,很少有时间停下来与朋友们真正交心。然而,诗歌却是一种能够让人灵魂相通的语言,它能够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与朋友们分享内心的感悟和情感。”清荷诗社编辑一竹回忆当年创刊之初的情节。一竹是朱涛的笔名,目前就职于东滩煤矿机电工区,是一位副区长。

能知道朱涛会写诗的人并不多,要不是他的《清荷诗稿》与身边的同事进行“炫耀”,谁曾能相信朱涛会写诗,也印证了一句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五大三粗的人,竟然还有诗歌的情怀,从参加工作至今,从未更换过工作单位,一直在机电工区,让我们走进朱涛,分享他的青春时光。

身为兖矿技校的他,在人生最美好的季节,除了学业,还做着一件最忙碌最开心的事情:写诗。他边说边展示着收藏至今的这几本油印刊物《清荷诗稿》。在入校园的几个月里,他们因兴趣相投,成为了清荷诗社的编辑和成员,并把刊物定名为《清荷诗稿》。他们都为自己取了相应的笔名,在《清荷诗稿》上,朱涛骄傲的说:“我发表了30余首诗歌,在当时文学热情如火的年代,这比正规的‘大报大刊’更亲切。因为,这是一份纯粹由学生文学社创办的,是记载他们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园地。” 正是他们的创刊读物,一时间诗歌热在那个校园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当我们与朋友们以诗会友时,我们可以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与朋友们分享内心的感悟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入交流,彼此倾听,感受对方的心灵共鸣,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当谈到诗歌,朱涛滔滔不绝,就像打开了话匣子。诗社也就六七个人,有两位女同学,其他的都是男同学,我们因为诗歌成为了比较好的朋友,也因为诗歌成为技校时代的追梦人。

“在那个年代,没有电脑、也没有编辑器,更没有编辑室,宿舍、教室、油印纸便成为我们创刊的主要场所和创刊物品。”朱涛回忆到这里,拿出他珍藏多年的两本《清荷诗稿》,虽然刊物已经泛黄变旧,甚至订书钉都已锈蚀,但他仍然视为“珍宝”,小心呵护,精心收藏,从不轻易示人。朱涛介绍到,给自己取笔名“一竹”,寓意着坚韧不拔、节节高升的精神。那时候,办刊物没有经费,作者发表作品也没有稿酬。他沉浸其中,从征稿改稿到蜡纸刻字、手绘插图,创作热情非常高涨。他回忆说:“在那个年代,读书确实如同一场精神盛宴,让人沉浸其中,感到无比愉悦。文学创作更是一个被高度尊崇的事业,它代表了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虽不比唐诗宋词,但每一首诗歌都是他们内心的独白,都是他们情感的升华,也是他们对未来的向往,更是青年人对人生追求的一种印记。“当然,当我们与同学们一起创作诗歌时,我们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探讨诗歌的创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丰富自己的诗歌世界。”朱涛在介绍到创作过程中的乐趣时提到。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35年来,朱涛始终与井下皮带顽强“较量”,在毫厘之间精心打磨匠心,默默守护着乌金如流水般源源不断地向前奔涌。在工作上曾经创下了辉煌的业绩,朱涛仅花了几毛钱购买了新的元件就能成功节省上千元的材料费,他设计的钢板式接地极和停送电牌实名制挂牌先后在全矿推广应用,他还完成了自缠变压器、维修电机、自动排水等多项小改小革项目,总计超过30项。先后荣获兖矿集团和矿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实名操作法等荣誉。朱涛业余生活相当丰富多彩,他亲手锤炼出一把宝剑。尽管嵌铜、冷锻、淬火等28道复杂工序有所简化,但他凭借匠心,依然赋予了作品独特的魅力。正如他的诗歌《铸剑》所描述:“宝剑非天铸,良工汗滴流。红炉燃赤焰,紫烟漫心头。千磨与百炼,锋锐雪光收。愿为风鼓手,热血铸神兵。”

时光飞逝,峰回路转。在即将告别工作岗位的朱涛满怀期许地表示:“只要心中怀揣梦想,总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舞台在等待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