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时讯
基层动态

【家庭家教家风】我的家风故事

作者: 付茂华   发布日期: 2024年05月17日   来源: 东滩煤矿

我的家,是千千万万中国家庭中的一个,它普通而又平凡,家庭里的成员也都是平常人。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耀眼的光环,却依然在一点一滴中让我体会到了家的温暖和睦,更让我懂得了再平凡的家庭也会有一个传统的家风,因为它融入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家庭中每一个人,督促我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

“家风”藏在母亲的勤劳持家里,那就是——勤俭节约。小时候,我们生活在一个小山村,父亲在矿山工作,母亲既要种地还要照顾我们姐弟四人。印象里,她从没有停下劳作的身影。每当看到母亲忙进忙出,小小的我满眼都是对母亲的心疼,于是一有时间就为她分担家务,扫扫地、喂喂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今母亲80多岁仍然闲不下来,开荒种了不少蔬菜,还时不时给我们带上一些。母亲没有文化,总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是:“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如今我们的生活日渐富足,父亲已经退休,每月也有不菲的退休金,却极少见他们买新衣服。当我们兄妹几个给他们添置些衣服时,父母总会说:“买这么多衣服干什么,有穿的,不破不烂,干干净净就行。”他们还经常说:“虽然现在生活好了,但是也不能铺张浪费,我们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没有必要讲究那些排场”。父母就像是家里的一面镜子,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让我们也养成了勤劳节俭的好习惯。

持身俭,则自立自尊,不求他人;治家俭,则家业兴隆,永世不坠。是啊!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处事态度,父母的教导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再好,也应以“俭”持家,以“俭”养德。

“家风”藏在父亲的心灵手巧里,那就是——睦邻友好。父亲有一双灵巧的手,在老家的时候,左邻右舍家里,小到锅碗瓢盆,大到锄头农具,父亲经常去帮着修修补补。来到矿上,谁家里的橱柜门关不上了、自行车没气了、家里灯泡坏了,父亲二话不说就去帮着修理。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有事您说话,咱能干的不用找别人。”耳濡目染中,我也喜欢上了鼓捣些小电器、做个手串等小手艺。平时有空的时候,在楼下储藏室旁边摆一张小桌子,鼓捣我的那些“小宝贝”。时间长了,左邻右舍的大爷大妈、叔叔婶婶,经常给我指派任务,“小付,我的电扇坏了,你能给我修修吧?”“小付,你磨的手串是桃核的吧,这个好,给俺孙子磨一串呗?”帮着左邻右舍修个水壶、风扇、挂烫机,改个线路、安个暖气、修个马桶是常有的事。看着这些长辈、亲人脸上的笑容,我内心也升起了自豪感。

这种“技能”在工作中也得到了运用。在工区从办公楼四楼搬到二楼的时候,因为窗帘的尺寸不合适,我找工具重新修改成合适的尺寸,并逐一装订,为工区节约了不少办公费用。单位的三轮车坏了,我从废旧物品堆里找能用的材料,修修改改,一点一点地再组装上,又给工区节省了开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家风,更藏在日常生活里,那就是——“孝”字为先。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家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孝”,不一定要用轰轰烈烈来诠释,它也可以用日常行动来表达。“孝”,是父母干完活回到家后,我们递上的那一杯热茶,是父母劳累时我们一句安慰,是父母晚上回家后我们端上的洗脚水。

记得奶奶在世的时候,父亲每次从矿上回家,总是先去看看她老人家,陪着说说话、剪剪指甲、洗洗脚。去年我腿部做了个手术,需要拄拐才能行走,得知父亲生病住院,我二话不说就搬去了父亲病房,我一边挂着吊瓶,一边照顾病床上的父亲,心里更多的是欣慰、是幸福。如今儿子已经成年,休班时总是先去看看爷爷奶奶,陪他们吃吃饭聊聊天,还会带爷爷去洗个澡,给爷爷搓搓背,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我们家“孝”的传统。

俗话说“忠孝仁爱显人品,勤俭耕读展家风”。良好的家风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成长,哺育了一代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万丈高楼始于基,家风是人类成长的“地基”。家风好,社会风气好,人们的精神风貌好,国家的风气才能更好。看一个国家是否繁荣昌盛,不单单只看它的物质够不够丰富,更要看这个国家的整体风气、人民素质。只有好的国风,这个国家才能国富民强,才可以称之为一个强国。只有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继承优良的家风家规,才能使我们的社会风气更加纯洁,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富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