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时讯
基层动态

【家庭家教家风】“老物件”传递“好家风”

作者: 孙志杰   发布日期: 2024年05月17日   来源: 东滩煤矿

一段岁月,凝聚一份感情;一件旧物,承载一份记忆。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老物件”就像是一位“见证者”,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祖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生的“巨变”;“老物件”也像是一位“老朋友”,在祖国建设历程中,相互勉励、彼此依偎。

我的爷爷曾经是一位退伍老兵,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幸负伤退伍,被安排在镇供销社上班。爷爷工作那会儿,仓库墙上、办公室里,到处都贴满了标语,“计划用粮,节约用粮”。正是那时起“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成了我们家的家风。

图片1

多年前的一天,我无意间打开了爷爷收藏的一个小铁盒,里面有两三张纸。爷爷告诉我这些就是他们过去使用的粮票,其中的一张粮票上画有生产中的工厂,右边写着三个大字“伍市斤”,左下角写着一个“5”,最上方写着“山东省粮票”。粮票已经灰扑扑的了,上面的折痕显示出它苍老的岁月,爷爷说这一张粮票在当时就是一家人的命。“文化大革命”时期,物资十分紧张,家家户户都需要凭票购买生活用品,一个月一家五口不过200多斤粮食,说是保证一人五十斤。所以在过去,每次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想办法把米熬成汤,就那样用液体充饥。由此可见,这一张小小的粮票该有多么珍贵。

后来上了年纪的爷爷每当吃饭的时候就开始给我讲故事了:“现在的生活真好呀!要啥有啥。从前买东西哪里比得上现在,买任何东西都要票,没票什么也干不了。买布用布票,买粮食要粮票。当时家中的粮票是按人发放的,大人每月是28斤,孩子们是按年龄分等级供应。当时爷爷的工资不高,所买的粮食有限,怎么办呢?只能是我和你奶奶省着一点吃,先给孩子们吃……”我十分不解,钱不多是真的,为什么粮食还受限制?爷爷继续说,“当时是计划经济,不是谁想要就买得到的……”我似懂非懂点点头。

爷爷还告诉我在上世纪50年代末,爷爷还很年轻的时候,物资都很匮乏,各种票证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如果需要买米面油,必须出示粮票才成。后来,有人把粮票形容为“吃饭的护照”。那时候粮票的种类可多了,有肉票、蛋票、蔬菜票等等,就连买糖也有专门的糖票。粮票还不是你想换就能换的,每个人都有额度,用现在年轻人的话来说就是“限量版”。

爷爷总说,随着改革开放,粮食和其他日用品渐渐多了起来。从1984年开始,以布票为首的各种票证逐渐离开流通领域。到了1993年,粮票等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只要手里有钱,每个人都能买到自己所需物品。

到现在,网购的出现让买东西变得更加的便捷。大家的“买买买”方式,花样越来越多。粮票已经成了那个特殊时代的见证物,也成为收藏者的新宠。

关于粮票的故事,既是爷爷常讲的“老掉牙”的故事,但它又是我们国家的历史和过去。它足以说明我们的国家在那种特殊岁月,所采用的特殊方式、方法,对稳定国家大局以及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生存的一种必要的手段措施。小粮票见证时代大变迁,也已经成为一段远去的记忆。人们透过它,感受最深的便是时代发展的迅速……

粮票的故事,随着爷爷的离世而结束,那些粮票静默地躺在小铁盒中,仿佛在低语,向每一个倾听者讲述着往昔的故事,如同梁晓声先生在《人世间》里呈现出的那些画面,让我们看了普通人平凡而不平庸的一生。现在的我们,衣食无忧,中国也在民生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活在当下的我们,当然是不会感叹“又何苦,凄凉客里;又何妨,持节云中;又何惧,生之苦楚”的,但这一方小小的粮票,却刻画了一代人的人生。在衣食无忧的今天,这些小小的粮票,不仅代表了一代人的奋斗与牺牲,更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