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时讯
基层动态

洗选发运中心(洗选)潘兴彬:我和我的师傅们

作者: 邱长鹏 汉磊   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03日   来源: 东滩煤矿

我叫潘兴彬,是洗选发运中心(洗选)机修班的一名普通职工,日常负责设备的检维修工作。四年前,因工作分流,我告别了熟悉的唐村胶带厂,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了东滩煤矿,成了一名“东滩人”。前几天,单位将我的事迹材料推荐上报至东滩网站,很快,山东能源网站、兖矿能源网站、《臻美东滩》微信公众号也相继推送了我的先进事迹。

文章推送后,瞬间在机修班班组群里激起了温暖的涟漪。班长眼疾手快地将链接转发到群里,配文简洁而自豪:“咱班的小潘上公司网站啦!”不到一分钟,屏幕便被师傅们的回应填满,一排整齐的大拇指表情跃然屏上,紧随其后的是师傅们朴实无华地点赞:“小潘干得漂亮!”“有咱们师傅们的功劳!”“继续加油啊小伙子!”就连平日里寡言少语的袁师傅都难得地发了个握拳的表情,马师傅更是幽默地补了一句:“这小子,没白教!”

我凝视着手机屏幕,指尖轻轻划过那些熟悉的头像和一行行温暖的文字,鼻尖突然有些发酸,记忆的闸门也随之打开。记得四年前初到东滩时,我满心都是对未知的忐忑。刚经历分流的我,内心尚未安定下来,便背着沉甸甸的工具包,站在主洗车间门口,听着机器低沉的轰鸣声,那一刻,我的手心不由自主地沁出了一层薄汗,既是对陌生环境的紧张,也是对未来工作的不确定。

IMG_20251010_092547(1)

是马彦楠师傅第一个迎上来,他操着浓重的“邹普”说:“小潘是吧?以后咱就是一家人了!”温暖且带着独特“邹普”的话语,让我瞬间感到了温暖。在随后的日子里,他的独特“邹普”也让我如坠云雾,可他从未有过一丝不耐,总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甚至放慢语速,只为让我听清每一个字。作为班长,他“急性子”和“较真”的工作态度令人敬畏,但更让人佩服的,是他任劳任怨的担当和不怕吃苦的实干精神。他常对我说:“现在或许会觉得辛苦,但只要心怀持之以恒的决心,踏踏实实地把眼前的工作做好,就不会觉得苦了。”这句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初入职场的迷茫。

IMG_20251010_144506

袁现才师傅则是我成长路上的第二位良师。初见时,他沉默寡言,总是一个人坐在班后会的凳子上,专注地擦拭着工具,那份细心与对生活的热爱,让我印象深刻。带我巡检一楼设备时,我盯着一连串合介桶、合介泵、中矸磁尾桶、中矸磁尾泵看了好久,一转身的工夫,就认不出哪个是哪个了。“这是476,那是477,那边的是A343、A344……”袁师傅不厌其烦地指着每一个设备,声音不大却格外清晰。有几回我实在记混了,急得直冒汗,他却只是笑笑:“没关系,刚开始都这样,多看几遍就好了。”他的工具箱永远收拾得井井有条,每一把扳手、每一颗螺丝都有固定的位置,这种细致入微的态度,不知不觉中也影响了我。

IMG_20251010_093257(1)

宋飞师傅是我遇到的第三位师傅。外表壮实的他,总是自谦“没啥水平”,可一到生产现场,他的话匣子马上就开启了“高效输出”模式,手把手教我皮带机要注意检查哪里,刮板机的检修注意事项,脱介筛合介段哪里容易发生堵料,起车时该如何观察筛板异动,那种迫切教会我的感觉,到现在仍能感觉到。记得有一次我操作时出了小差错,吓得不敢吱声,宋师傅却没有责备,而是拍拍我的肩膀说:“没事,谁还没个手生时候?下次注意就行。”他的宽容和鼓励,让我在一次次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IMG_20251010_094048(1)

而我的正牌师傅梁书周,虽然比我小两岁,却像一位严格又温暖的大哥。他总是笑呵呵的,阳光乐观,工作中却一丝不苟、以身作则。他教会我巡检时要关注每一个细微部件,不放过任何一个生产细节。他常问我:“煤质有什么变化,矸石量是不是又大了,煤泥水是不是又黑了……”每当我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时,他从不急于批评,而是耐心讲解,循循善诱。每天,车间的每个角落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两万步以上的巡检里程是他的标配。为了跟上他的步伐,我曾累得气喘吁吁,但他不仅教会了我专业技能,更教会了我严谨细致、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

时光荏苒,四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回首这段在东滩煤矿的成长历程,我深深感受到,这荣誉虽小,却凝聚着师傅们点点滴滴的付出与心血。他们在我迷茫时的指引、犯错时的包容、进步时的鼓励,如同一束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从一名分流新人到合格机修工的成长之路。将来,我将以师傅们为榜样,传承这份匠心与温暖,用实际行动守护设备安全运转,不负师傅们的教诲,不负这个充满温暖与力量的集体,为东滩煤矿洗选发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评语:在当前技能传承面临诸多挑战的时代背景下,这个故事具有特别的启示意义。我们常担忧技艺后继无人,忧虑工匠精神逐渐式微,而潘兴彬与师傅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传承从不是刻意的宏大叙事,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师徒互动,恰恰构成了技能传承最稳固的基石,孕育着工匠精神最持久的生命力。潘兴彬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职业生涯中都可能遇到的“师傅”,他们或许不善言辞,却总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他们可能要求严格,却饱含对徒弟成长的殷切期待;他们或许平凡普通,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铸就了不凡。读懂这些师傅们的良苦用心,传承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或许正是对师恩最好的回报。愿更多如潘兴彬般的年轻职工,在师傅们的引领下茁壮成长;愿更多如潘兴彬师傅们般的匠人,继续用言行诠释工匠精神的真谛;更愿这种温暖而有力的师徒传承,在东滩煤矿、在更多基层岗位上生生不息,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匠心之花。

本文由潘兴彬口述,邱长鹏、汉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