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扔废纸箱时,在垃圾桶旁遇到一位大姐。
她衣着干净利落,不像常年在垃圾堆里翻拣的人。她轻声问我:“这个纸箱,你不要了吧?”我点点头。她接过箱子,利索地压扁,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告诉我这微薄收获的价值,轻轻说了一句:
“能换一个大馒头呢。”
就是这平平常常的几个字,像一根细小的针,不偏不倚地刺在了我心坎上最不经碰触的地方。我怔在原地,一时语塞。
回到办公室,那句“能换一个大馒头呢”还在耳边回响。它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也撬开了我因习以为常而麻木的感官。
我想起了小时候,母亲蒸的大馒头。那时,白面馒头是餐桌上的主角,散发着麦香和碱香。偶尔有馒头掉下点渣,奶奶都会念叨着“粒粒皆辛苦”捡起来。一个馒头,在那个年代,是实实在在的力气,是家庭的温暖,是容不得半点浪费的珍贵食物。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份珍贵被我们弄丢了。在生活足够富足的今天,我们的冰箱成了食物的“养老院”和“终点站”。买来的馒头,常常因为遗忘在角落,最终长出了青霉,散发着馊味,然后被我们毫不犹豫地扔进垃圾桶。我们早已忘记了,一个馒头,它所代表的,是最基本、最朴素的生存需求。
那位大姐的话,像一束强光,照见了这个社会角落里,一些我平时未曾留意或选择性忽略的艰辛。他们或许是因为一场大病掏空了家底,或许是因为意外失去了顶梁柱,又或许仅仅是年纪大了,早已习惯恪守从艰苦岁月里烙印下的勤俭持家。于他们而言,生活就是精打细算,就是用几个废纸箱换一个馒头的日常。我们眼中微不足道的“废品”,是能给他们换来柴米油盐的“宝贝”。
思绪拉回我们自身。近几年经济环境持续低迷,煤炭市场形势严峻,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节支降耗、创效增收”经常在各种政策和文件中反复提及,以前总觉得这是企业战略层面的宏大话语,是管理层需要思考的课题,我们只要听安排就行了。但今天,这位大姐和她那句“能换一个大馒头呢”,让这八个字变得无比具体和沉重。
“节支降耗、创效增收”,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我在扔掉一个完好馒头时的一丝犹豫,是离开办公室时随手关掉的那盏灯,是打印文件时选择双面打印的那个动作。它是对他人劳动和自然资源最基本的尊重,是那位捡纸箱的大姐用最朴实的方式给我上的一课。
我们随手关掉的,不仅是一盏灯、一台电脑,那也是井下通风与排水系统持续运转的一部分动力;我们精简优化的一张表格、一次线上流程审批,节省的不仅是纸张,更是打印机墨粉、设备损耗以及宝贵的沟通时间。食堂里被倒掉的饭菜,不仅意味着粮食的浪费,也包含了采购、运输、水电和厨工辛劳的无效消耗;仓库里因管理不善而积压过期的一件劳保、一桶油脂,直接就是企业资金的净损失。
那个我递出去的废纸箱,很轻。但大姐口中“能换”的那个大馒头,很重很重。它称出了生活的重量,也称出了我内心的亏欠。
从今天起,愿我们记住这个馒头的滋味,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