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涌水如同涌动的暗流,时刻考验着排水系统的神经末梢——自动感应装置。过去,这些井下“耳目”饱受侵扰:潮湿水汽、复杂电磁环境,甚至设备自身微弱震动,都可能触发误判。电泵随之频繁启停,不仅白白耗费巨大能源,更埋下电机干烧、水泵损坏的安全隐患。
面对这一顽固难题,地质测量部迅速成立“小改小革”攻坚项目组。项目组骨干谢春雷坦言:“每次下井,看到电泵因误动作空转甚至报警停机,都很着急。我们必须给这套系统装上更可靠的‘眼睛’和‘大脑’!”他们决心重塑排水系统感知的清晰与准确。
项目组一头扎进技术研究,深入分析干扰源,将核心困难锁定在信号采集与智能判识环节。经过数月的反复推演、测试与优化,最终创造造出一大“利器”:抗干扰信号采集“套筒”,为感应装置穿上了特制的“防干扰盔甲”,能有效滤除水花飞溅、环境微震、电磁干扰等环境因素对感应装置的影响,可结合水位变动速率、历史运行曲线等多维信息进行综合研判,精准剔除误报信号,确保每一次启停指令都经得起考验。
“就像给装置穿上了防干扰盔甲,又配上了能思考的大脑,”项目组成员孟令飞兴奋地描述新系统的内核,“以前一点风吹草动就出现的水泵‘惊跳’,现在它能稳稳识别真正的水位信号。”
实验室与井下初期实测数据令人振奋:新装置在模拟强干扰环境下,误动作率断崖式下降超过90%,抗干扰能力获得质的飞跃。更关键的是,它成功实现了对水泵“干烧”风险的超前预判与刚性阻断,同时确保涌水及时排出。装置的全面应用,将有望彻底告别因自动装置误动作造成的“烧泵”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