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做事沉稳、不善张扬,始终习惯用实打实的成绩传递责任;他遵循规则、张弛有度,面对管理难题敢于迎难而上、主动破解;他勇于担当、主动承责,以行动自觉践行着一名煤矿管理者的从业之道。他就是洗选发运中心(发运)主任冯鹍。

扎根现场:以“脚底板”筑牢管理根基
“管理的生命力在现场,只有沉下去,才能把问题找出来、把效率提上去。”这是冯鹍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始终坚持“亲历亲为”,把办公室“搬”到生产一线,从火车装车队的装车效率到地销汽车装车站的设备运行,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有他的身影。
针对仓后储装运划转后的管理难题,他牵头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方案,创新推行“管理人员包片、岗位职工包机”的安全自主管理机制:生产现场设检查台账、会议室立签字记录,配套建立“日通报、周分析、月考核”的闭环管理制度,让每一项工作都有跟踪、有落实、有反馈。此前地销汽车装车站发运效率低,他便带领机电修人员,每天等22点发运结束后连夜巡检、调试设备,反复优化流程,最终将装车速度从原来的3分钟/车提升至50秒/车,日均发运量稳定在300车左右,实现了“洁净发运、高效发运”的目标。
在煤炭存储安全上,他更是精细到“一仓一档”:安排专人负责煤炭入仓、放仓全流程监督,每日精准记录进出仓量;推行“轮流放空冲刷”制度,定期对产品仓挂壁煤进行清理,动态更新仓内情况,杜绝煤炭自燃风险;全程监控放煤过程,定期轮换使用各给煤机,确保每一粒煤都“安全入仓、顺畅出库”。这些实打实的现场管控,不仅让安全隐患无所遁形,更让发运效率节节攀升——以前每天发运1万吨地销煤要忙到半夜,如今晚上10点前就能完成,曾经动辄几十分钟的道路拥堵问题,也彻底成为“过去式”。
创新破局:以“金点子”激活发展动能
“创新不是喊口号,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冯鹍深知,要实现煤质发运工作的提质增效,必须打破常规、主动求变。他一方面提出“策略制胜、精煤制胜、优化制胜、品牌制胜”的管理思路,超前研判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增地销、增火车、减集港”“增精煤、减煤泥、减次煤”策略,让每一项决策都贴合市场、服务效益;另一方面,他牵头组建“火车头”技术革新团队,鼓励职工围绕煤质管理、发运组织、挖潜创效开展“金点子”攻关,让创新活力在一线充分涌流。
面对定量仓煤炭粘结、下料不畅的技术难题,冯鹍带领“火车头”技术革新团队“白加黑”钻研:白天泡在现场观察煤流轨迹,晚上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历经无数次试验与改进,终于研发出“空气锤”这一“破堵神器”——在定量仓锥体段靠近下料口两侧,各安装一个空气锤,当风压达到0.6MPa以上时,高频击打仓壁产生的振动能量能精准传导至煤流内部,瞬间破坏煤炭粘结力,让成团的煤炭快速震散,彻底解决了“堵仓”难题,为系统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截至目前,“火车头”技术革新团队已上报小改小革项目12项,从煤场专用涮鞋(靴)池、煤场语音提示装置系统,到现场安全及精益改善直报微信扫码系统,每一项革新都源于一线需求,也切实解决了一线难题。冯鹍还特别注重为创新者搭建平台,让有创意、肯钻研的职工“出成果、得荣誉”,在团队里形成了“比创新、比技能、比效率”的浓厚氛围。

环保先行:以“严标准”守护绿色煤场
“煤质发运既要保效率,更要守环保。”在冯鹍看来,绿色是煤场发展的底色。自上任以来,他把煤场环保治理摆在突出位置,从大气污染防治到煤场综合治理,从洒水工程安装到发运流程优化,每一项工作都对标“高标准、严要求”。
他牵头制定环保治理责任清单,将任务分解到岗、责任落实到人,从煤场洒水降尘、车辆冲洗保洁,到煤堆覆盖防尘网,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考核标准。他坚持“日常巡查+专项督查”相结合,每天深入煤场检查环保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绝不留“死角”“盲区”。
这份“严标准”里,还藏着他改造煤场的“柔情”。刚上任时,望着煤场里板结的盐碱地,冯鹍就跟职工们念叨:“咱试试把这儿改造成小花园!”面对大家“盐碱地养不活花草”的疑虑,他没多说,先带头行动——自掏腰包从市场买来柏树苗,特意改用清水浇灌:既用树苗的成活率“试探”土壤改良的潜力,也借清水慢渗为盐碱地“脱盐”铺路。等到第一年春天,一排排柏树苗齐刷刷扎根冒芽、抽出新叶,大伙心里的“问号”彻底变成了“感叹号”,“煤场造园”的梦想也有了底气。今年春天,冯鹍又专程从太平镇果园自费引进石榴树、桃树,和大家一起挖坑、栽苗、浇水,如今枝头挂满的沉甸甸果实,成了“花园式煤场”最实在的“收获勋章”。
最终煤场告别“煤尘满天飞”,柏树挡风、花草添色、果树显生机,粉尘受控、管理有序,获各级领导点赞,实现生产效能与生态颜值双赢。
持之以恒:以“铁担当”诠释敬业情怀
“把工作当事业,把矿上当家。”这是同事们对冯鹍的评价。2024年9月,长期高强度工作的他突发血栓,倒在了办公室,被紧急送往医院。做完手术后躺在病床上,他心里牵挂的还是煤质发运工作:手机不离手,不停地接打电话了解现场情况,远程指挥解决装车调度、设备故障等问题,病房俨然成了“临时办公室”。
“矿上正是忙的时候,我在这待不住。”仅仅住院几天,冯鹍便不顾医生劝阻,提前办理出院手续回到岗位。由于身体尚未完全康复,他便把氧气管搬到办公室,一边吸氧一边处理工作;即便如此,他仍坚持每天下现场,从火车装车队到地销站,从产品仓到煤场,每一个关键岗点都留下他带病奔波的身影。“有冯主任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领头人,我们干工作更有劲头了!”提起他,职工们无不敬佩。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彰显担当;没有轰轰烈烈的宣言,却在点点滴滴的实干中创造价值。从连续两年获评矿“十佳区(科)长”,到带领团队拿下省级荣誉;从装车效率的翻倍提升,到煤场环境的绿色蜕变,他用务实的作风、创新的思维、奉献的精神,不仅赢得了职工的信赖、领导的认可,更成为了东滩煤矿基层管理人员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