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爱,是最无私的、是最高尚的、是最伟大的。这是人世间不可或缺的真情和厚爱,我把母亲的爱深深地埋藏,陪伴我成长,传递我力量,指引我方向。
我的母亲,今年75岁,她个头不高,身体消瘦,但精神矍铄,步履稳健,做起活来,干脆利落,走起路来,矫健有力。年过七旬的她,洗衣做饭家务活样样都行,最难能可贵的是每天都坚持到附近的公园去跳老年操。俗话说的好“父母身体好,就是儿女们的福气。”我要把这份福气记在心里,化作生活工作学习的动力和力量,去迎接更多的困难挑战和风雨洗礼。
记得我上小学时,父亲在煤矿上班,家里只有母亲一人干农活。我和两个弟弟年龄都小,一家四口人的田地都靠母亲一个人劳动。母亲在姥姥家排行老大,为了兄妹六人的生计她不得不放弃读书学文化,这也是她一辈子最遗憾的事。她把读书学文化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了我们兄弟三人身上,母亲经常对我们说:“你们要好好上学,听老师的话,将来做个有用的人!”母亲真挚的话语,时时在我耳边萦绕,这是她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母亲一边种庄稼,一边忙家务,整天像个陀螺似的,即使再苦再累,她也从没有发过牢骚。我们每当放学回家,看到母亲做好的热汤热菜摆放在餐桌上,心里既激动又感动,那是我孩童时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等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就成为了家里的“小劳力”,能够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庄稼活。每逢收割麦子的时节,正是家里缺人力的时候,我就首当其冲跑到麦田里去帮母亲干活,帮着收割麦子,可是小小年纪的我,总不能像大人们那样干活有力气。当时我就抱怨自己没有力气替母亲干活,不能给家里减轻些负担,内心有一种愧疚感。夏收时节,母亲天不明,就早早的来到麦地里割麦子,一干就是一整天,连中午也顾不上吃饭。母亲让我回家给她盛点饭填填肚子,我就用竹篮子装上两个馒头和剩菜,再拎上一壶水,急匆匆的从家中送到田地里。六月的天,骄阳似火,如饥似渴的母亲,立马就倒上一碗水,咕咚咕咚的喝起来。一边喝一边问:“你是不是从我们家里的大瓷缸里舀的水,怎么打来的水一点不凉?”我说:“是的,妈妈,我是从大瓷缸舀来的水。”这时候母亲哭笑不得,高兴的是我能帮助她送饭了,气愤的是不应该舀大瓷缸的水。她说:“从压水井里打上来的水,是冰凉的井水,又解渴又好喝,不伤身体。大瓷缸的水是太阳晒过了的水,温凉不热,喝了会拉肚子,对身体不好。”母亲虽没有责备我,但我心里充满了自责和懊悔。儿时的我,多想替母亲出点力,不但不能给家里减少负担,还给母亲添麻烦。一种负罪感,压的我喘不过气。母亲宁愿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都不舍得让我受一点委屈。他对儿子的爱,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
当我考取技工学校,走出家门,去县城里上学的消息,传到母亲耳朵,她高兴的见人就说:“我家儿子考上工了,到城里去上学啦!”我能考上技校,就意味着有了正式工作。母亲又是赶集市买被褥的棉花和布料,又是去邻居家找人帮忙做被褥,忙的脚不带鞋,心里唯恐我在外边挨冻受委屈。她一忙就是好几天,奔走操劳的背影时时浮在眼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诗最能表达母亲的爱子之情。
母亲因享受国家“农转非”政策,跟随父亲一同迁到了矿区居住,从此我们全家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我和两个弟弟也相继参加工作,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和大多数人一样有着同样的人生轨迹,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红红火火的日子越过越好。“日子再好,也要学会节俭生活!”这是母亲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每逢下饭店家庭聚餐,还是过年过节,只要剩下的饭菜,母亲都打包回家,舍不得一点扔掉。儿孙们都劝她不要这样会过,吃久了对身体没有好处。尽管家人再怎么劝说,母亲节俭的习惯痴心不改。总是把吃不了的剩菜剩饭拎回家放到冰箱里,回锅热热自己吃。因为这事,我们也没少生了气。母亲一说起她小时候挨饿的情景,才让当晚辈的子孙恍然大悟。她向子孙们说:“你们没有经过挨饿,那时我才有五六岁,家里没有东西吃,在村庄大街上饿晕过去了,多亏了好心的邻居从树上揪了一把树叶,用手捏成团放在我的嘴里才醒过来,救回了我一命,我是真饿怕了啊!”看着母亲眼睛浸含着泪水,子孙们对她肃然起敬,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而今,岁月催生了母亲的满头白发,时光见证了母亲的酸甜苦辣。她把满满的爱,付诸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她把深深的爱,毫无怨言的施舍给了我们。她不仅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且还培养了我们至善至美的品德。感恩母亲的教诲,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