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防工区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将主题教育学习热情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在“培、练、暖”等方面持续用力,通过搭平台、强技能、建载体、暖人心,全链条锻造智能通风“头雁”队伍,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
“技术保障”挺起硬脊梁
9月7日,矿井召开管理技术人员调整会议,通防工区刘渠成为最年轻的副科级管理人员,是此次调整人员中闪亮的代表。26岁的刘渠从一名见习技术员短短5年时间,一步一个脚印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离不开其自身的不懈奋斗,更得益于工区特别制定的“成材”套餐。
通防工区依托潘兴波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由技术员进行传帮教带,熟悉各类行业规范、煤矿安全规程等专业知识。常态化组织技术骨干、业务能手利用挂图作战、圆桌会议、小课堂讨论等形式开展“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凝聚合力,成功锻造出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通、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2022年以来,有3名同志走上了科(区)长正职岗位。
“岗位练兵”提升高水平
11月6日,“臻美东滩杯”首届全员岗位技能大比武(井下安全仪器检测工)实操技能竞赛,来自通防工区的18名参赛选手同场竞技、一决高下。所有选手们沉着冷静,娴熟规范地完成了全部步骤,充分展示了扎实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一直以来,该工区把技术比武与岗位练兵充分融合,通过集中培训和职工自学相结合、现场教学与练兵比武相结合的方式,为职工在岗位技能上“取长补短”提供机会。
11月份,该工区按照培训计划开展防火实操技能强化训练,精练实训。培训课程包含拆装注浆机,维护复新搅拌泵、完善钻机车间650和1700钻机等内容。通过岗位练兵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业务水平,共培养技师9名,高级工36名,有15人次在矿及公司级技能竞赛中获得前三名,先后推出“张东峰高冒区检测法”“乔荣镇钻孔气体快速检测法”“张云连压差计控制法”等一大批创新成果,培养出山东省青年岗位能手等优秀技能人才10余人次,为矿井“一通三防”智能通风奠定人才基础。
“暖心服务”凝聚向心力
“咱们工区刚刚对直饮机进行了维保,热水喝起来甜丝丝的!”
“冬日雨雪较多,工区设置雨伞共用台,公开方便职工取用,很安心。”进入冬季天气变化,有些职工会面临出门忘带伞的囧境,通防工区在单位调度室设置雨伞共用台,公开方便单位职工取用。一次微小的善举如同一股股暖流,温暖着职工的心房,为全区增添着干事创业的力量。
该工区坚持“以职工为中心”发展理念,注重加强顶层设计,聚焦职工群众生产生活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构建“支委班子把舵定向、党政工团协同发力、职工群众共同参与”的“亲情互助”工作格局。
持续深化“我为职工办实事”活动,先后建立“暖心服务小站”、“合理化建议动态征集处理”等微小平台,加强与职工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职工思想动态,解决职工实际困难。为民办实事活动中采购发放哨子50个,增加公用新雨伞10把,更换区队直饮机过滤膜、过滤纸1次。在职工及家人生病住院、婚丧嫁娶等大事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帮助,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落实到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建立和谐温暖区队。
“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多请教,多站在职工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大家拧成一股绳,就一定能将工作干好。”这是通防工区区长宋海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通防工区将以严格的制度、严细的措施、严明的纪律、扎实的作风,决战四季度,实现安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