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时讯
基层动态

王贵伍:用真诚履行党员责任

作者: 范宜青   发布日期: 2023年07月06日   来源: 东滩煤矿

运搬工区曾是一个人员多、效率低、装备旧、管理难、隐患事故多发的单位,职工不愿呆,人员难管理是摆在刚主持党总支工作的王贵伍面前的难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他清醒地认识到越是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磨砺党员干部的品质,不经历一些险峻情况,不接一接“烫手山芋”,不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何以磨出真功夫、练出“大心脏”,真正获得成长和进步。如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改变被动局面是他上任后深思的问题。

在下井跟班期间和职工一起扛钢轨,对井下铺设轨道的劳动强度和危险程度有了深刻体会。一百多斤的钢轨扛着走上七八十米,腰就直不起来了,职工们每班都要把装、卸、扛、抬的动作重复上百遍,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很多职工的身体早已透支,患上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毛病,如何改变原始的人工铺轨作业方式,把职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组织一支技术创新团队开展技术革新改造的想法从心头冒了出来。经过工作中的深入了解,优化生产秩序、隐患排查、人才培养、党员服务职工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以第一党支部为主体,以解决点多面广、运输环节多、人员老龄化等难题为突破口,创新实施“五大团队联动”工作法服务安全生产,打造“红色物流”党建品牌,让既切合实际又充满红色基因的党建品牌,引领安全生产,实现党建工作与安全生产深度融合,推动安全运输跨越式发展。

技术创新团队“驱动”,提升管理创效力。技术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在他的动员组织下,党员骨干、职工技师、年轻大学生踊跃报名,组织了一支11人的技术创新团队。技术创新说起来容易,过程是艰苦的,加班延点是常事,为了突破“卡脖子”问题,他几天几夜不回家。正是靠着这种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技术创新团队自主研发了铺轨机、车辆信息化系统、智能物流传输系统等30项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3项,每年节约资金80多万元,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增强了安全保障。

人才培养团队“带动”, 提升示范引领力。他坚持深入落实矿党委“个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创新实施择优选拔、重点施教、专业锻炼、全程管控“四位一体”培养模式,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一对一施教,定制化培养。为工区不断输送年轻后备人才,先后有5名青年大学生走上了技术管理岗位和工区领导班子,实现了工区管理层知识型、年轻化,各支部把人才培养作为持续抓好支部党建工作的重点。

隐患排查团队“推动”, 提升安全预控力。工作范围广、运输线路长、隐患多、整改难度大是工区安全管理的“老大难”。他牵头组织隐患排查团队,由副区长主抓,按照岗位自检、小组周检、对照整改、定向复查的循环机制进行管理预控。为彻底摸清隐患点,他亲自带队对井下9条运输线路、2万多个检查点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机电设备设施周检表》,每周一循环各班组自查整改,实现了全员查隐患的安全隐患治理格局,有效的杜绝了重大隐患,一般隐患大幅度减少,各类隐患与上年度同比下降80%。 

生产优化团队“拉动”, 提升运输保障力。为解决井下车辆运输系统紊乱难题,他带领生产优化团队细化编排运输系统,建立车辆管理信息化系统,深度融合电机车、胶轮车、单轨吊三种运输方式,保证车辆运行轨迹随时查看调度,动态掌握车辆运行信息,满足了井下生产各种条件的运输需求,确保安全高效运输。

暖心服务团队“主动”, 提升队伍凝聚力。他时刻把职工冷暖放在心里,为落实好“1+1+N”党员联系服务职工群众,更好地为职工服务,组织成立了暖心服务团队。先后有290人报名参加了互助团队,积极帮助困难职工解决生活、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急难愁盼”的问题,先后帮助职工群众解决各类问题90余项,党支部成为了职工的“主心骨”。

在打造特色党支部的过程中,他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对自己严要求,对工作严落实。以打造特色党支部为抓手,开展党支部标准化提升活动,切实把党支部打造成为教育党员的基地、团结职工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岗位建功当标兵、带动职工争当技能工匠、创新技术能手,通过党建品牌引领,锤炼出了一支思想素质高、技术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的综合运输队伍。他坚持以“红色基因”打造红色竞争力,有效放大党员的“个体”作用,增强党员队伍工作动力、注入活力、找到了释放党员干部潜能的“总开关”。

他把创建安全好、服务好、效率高、群众满意的特色党组织作为自己的工作责任,积极号召全区党员争当“四强四优”共产党员,把支部党建项目化管理,定向发力,精准服务对准困扰区队发展的难点、焦点、堵点问题,聚实力、提能力、增动力,实现抓党建促生产的有机融合、互促双赢,安全运输实现了跨越式提升。2023年,王贵伍荣获兖矿能源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