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桌举杯一家团聚的温馨犹在眼前,视频拜年红包祝福的时尚还在指尖,春节长假伴随着春风不经意间就一晃而过,岗位上的人又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
面对尚未散去的年味,也有人表现出如下症状:上班第一天不想动,一动就觉得累,一累就想睡觉;思维还停留在春节里,年前忙购物年后忙访友,总觉得什么还没干呢,7天就过去了;啥工作都没有头绪,上班不是走神看手机,就是走神看同事,反正没有在上班;春节主要活动就是一场接一场的吃吃喝喝,不知不觉体重暴增。口里一边说着“你的腰比葫芦细,葫芦腰没你细”等春晚经典台词,一边频繁发着“懒起床”“没精神”“累得慌”等抱怨。
这种心态是“节后综合征”,属于情绪上的波动,通常会持续到节后上班的第3至4天左右。
笔者认为,出现“节后综合征”的原因在于:平时大家适应了简单而有规律的工作与生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对这种定势习惯了。但在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假期中,脱离了工作环境,没有任何约束,能轻松愉快地生活,便形成了另一种心理定势。
等长假结束,彻夜狂欢、日夜颠倒的生活都将回归正轨,固有的作息规律已经被打乱,加上生理和心理的惯性作用,导致身心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应现象,情绪也变得比较敏感,自我适应能力明显减弱,有的人甚至惧怕工作,对工作产生逃避心理。
在两种定势很难互相适应的情况下,摆脱“节后综合征”的裹挟,关键是靠自己主动调整心态,自觉归拢“开往春天的幸福”,把懒惰的身放一边,把抱怨的话收一收,把上进的心亮一亮,以扎实的态度进入工作状态。
像机关单位的职工,假期里像上班时一样非常规律地作息,上班时就不用再“倒时差”了。在长假结束前,要把开始几天要做的工作先计划好。上班前一天一定要注意休息。上班后,如果发现自己没有状态,可以坐在工作台、办公桌前,做深呼吸等放松活动,让自己安静下来。还可以尽量回想以前工作时一些快乐的情景,给自己心理暗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长假后建议相应地制定第一周的工作计划,然后照章行事,会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制定计划时,要尽量详细可行,列出每天要完成的工作。第一周尤其是前几天,尽量安排一些轻松简单的工作,不要把那些难度大的工作放在前几天。因为休息了一周,身心还没有调整到最佳的工作状态,精力还难以全部集中到工作中。
当然,节日期间都是大鱼大肉,收假后的饮食不济也容易让人精神不振,应清淡饮食。假日期间运动减少,会让人慵懒,收假后,可进行适当喜欢的运动,比如游泳、步行、慢跑、跳舞,帮助身体消耗一些能量,重新获得元气。
不仅个人需要努力克服“节后综合征”,单位也应在这个方面想想“满血复活”的办法。
一是以会议收心归位,层层召开座谈会,开展安全措施宣贯等活动,把“节日激情”转变为“工作热情”。二是以制度收心归位,从整顿作风、强化制度落实入手,查纪律反“三违”。三是以检查收心归位,组织检查组,对上岗出勤、跟班值班带班及工作效率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及时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四是以活动收心归位,比如节后上班第一天组织拔河比赛、自拍视频展示交流等文体活动,给大家鼓舞斗志。
春节假期只是一个“加油站”。希望“每一个都了不起的人”,从年后第一个工作日开始,抖擞精神,集中精力,收心上班,专心干事,把万家团圆的欢喜,化作谋划事业的动力;把追求美好生活的憧憬,变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
(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