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鹏,一位来自东北的青年大学生,他扎根现场苦练本领,“乌拉草”般的韧劲,使他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从一名新手“小白”成长为能撑起“大梁”的胶轮车、单轨吊技术员。入职五年他获得了国家专利5项、发表技术论文4篇,并荣获山东能源优秀高校毕业生荣誉称号,他用年轻人的朝气,坚韧不拔的毅力,成为了运搬工区技术员的成长典范。
成长之路,来自对工作的热爱
2019年7月,马志鹏入职运搬工区,成为一名区队技术员,负责胶轮车、单轨吊的技术管理工作。入井的第一天陌生懵懂的他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从进入井口等候室的那一刻起,就颠覆了他对煤矿的感知,因为他看到的矿井工作环境与听人描述的“脏、乱、差”完全不同。现代化的LED大屏幕,流动传输着各类信息,井下明亮的灯光照在整齐鲜亮的安全戒语的牌板上异常耀眼,此时的他已经暗自下定决心,要扎根煤矿,早日摆脱新手“小白”的身份,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技术员。虽说他是90后,但他不娇气有干劲,为了尽快成长,他坚持下井跑现场,无论寒冬酷暑下雨飘雪,他都坚持跟班下井研究胶轮车、单轨吊技术,他经常对照说明书认真细致的研究胶轮车、单轨吊的每一个线路和每一处机械的原理,常常是别人都下班了,他还在研究设备,琢磨原理。
“小马,还没走呢。”下个班的司机师傅热情地跟他打着招呼。
“陈师傅,您来的正好,这根油管连接处经常出现渗油,咱研究一下怎么解决。”他浓厚的东北口音特别有感染力,他用沾满油泥的手扶了扶安全帽,继续研究起来。他不光喜欢专研,还虚心向师傅们请教问题。
为了更好地掌握胶轮车技术,他先后借来《柴油机车构造图》《电气原理图》等柴油车的相关书籍,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这样,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就熟练掌握了柴油机车的工作原理,初步掌握了柴油机车的使用、维护和检修技术,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
有一次,正在家中休息的马志鹏突然接到工区信息集控中心的电话,一台胶轮车出现故障不能正常启动,工作面运输任务紧张急需处理,他二话没说立即赶到矿上,换上工作服下井赶到工作现场。由于井下生产接续搬家换面频繁,胶轮车运输量增大,有时为了完成运输任务,歇人不歇车,夜班接班后,正准备运输物料时,可机车怎么也启动不了,他立即与维修人员对机车进行检查,一起查找故障原因,经排查发现启动机损坏,时间就是效率,在他的组织和带动下,用最短的时间更换了胶轮车启动机,当机车的轰鸣声响起,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虽然升井回到家已是凌晨两点了,但他第二天仍然坚持上班工作。
成长之路,来自对工作的奉献
“智能化建设不仅实现了胶轮车运行信号集控、闭锁、机车调度、机车精确定位功能,还达到了道岔远程控制,信号灯、弯道报警器自动控制,单轨吊也实现了遥控起吊等功能。”马志鹏介绍。通过利用车辆定位技术,使车辆调度精准率提高了20.5%,周转效率提高18.7%,节省车辆统计人员3人。
他积极主动参与工区“GPS”车辆定位系统建设,实现井下车辆管理信息化。随着胶轮车、单轨吊机车的投入运行,井下辅助运输呈现电机车、胶轮车、单轨吊三种运输方式协同运输的工作局面。运输方式多、车型多,运输条件复杂,急需建设GPS车辆定位系统,为突破一个项目难题,他白天跑现场收集技术资料,晚上在办公室给自己“充电”搞研究。
“他下班从不按点,我都不知道他每天几点下班。”新婚的妻子虽然支持他的工作,有时也会心疼的埋怨几句。
随着井下车辆智能信息化的上线,运搬工区信息集控指挥中心应用最新的“信·集·闭”系统,实时监控指挥,结合井下5G基站实现井下车辆运行统一调配指挥,车辆位置精确到厘米。使井下车辆运行更有序、运转更安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快速成长为工区的技术骨干,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勇于突破技术难关,严把工程施工验收关。工作之余,他着力于强化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工作,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彰显责任担当,他荣获2023年度山东能源优秀高校毕业生荣誉称号。
面对硕果,他没有固步自封,反而更加谦逊笃定,学海无涯,创新无界,唯有勤学肯干,方能长成参天大树,为矿井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